我和广播的约定,近70个春秋倏然而过
广播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2019-01-31 12:21

山东广播网资讯部获悉:济南特别市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划破老济南城上空的第一声呼号,揭开了山东广播事业发展的序幕。近70个春秋倏然而过。编辑部同事嘱我写点儿与山东广播的往事。一时间,光影留住了许多人和事,定格的每一瞬间都是来时的路。翻检起老资料、老照片,居然找到一些只言片纸,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时光闪回,忘川重涉。我与山东广播的相约与情结,渐渐清晰、生动起来……
  
  自打一脚踏进“播音”这门槛儿,掐指一算,近40年风华竟不经意间被走在了身后。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22岁的我毛遂自荐,经过三审五审进入了省台这个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家庭。其后岁月,“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这八个大字,就逐渐融进了我的生命和血脉,镌刻在我的理想和信念中。我能在电波里用声音宣传党和政府的意志主张,传递齐鲁大地的声音,塑造山东人的形象,缘起于山东广播,得益于山东广播,也归属于山东广播。
  
  上世纪八十年代,省电台的核心区域仅为一座二层砖楼围起来的小院,除编辑部外,办公室、节目调度、播音、录音、维修、音带库、录音室和发射机房等簇集在一起,紧凑而有序,方便又得宜。当时省电台的全部人马加起来不过七八十号人,办公条件清苦简陋,但采访、编辑、录制、节目调度、通联、传输放送等各工序的同事们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将广播干得风生水起、山花烂漫。那时我们的记者都是“全天候”的“泥腿子”。下乡采访,手电筒和雨衣往背包一塞,带上几张粮票就上路了,一走就是十天半月。写出来的稿件和内参都带着泥土香、冒着热气,那才叫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接地气呢。现今新闻界提倡的“走转改”,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当时那都不叫事儿。因为在我们的记者队伍里,一直就是这样的职业遵循。他们经年累月地贴在基层,贴在一线,脚下有根,心中有底。他们懂得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才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章。省电台的语言录音室,大家习惯地称为“5、6号”,两台半人多高的602立式开盘录音机通宵达旦地连轴转,各部门编辑们排着队录制节目,5、6号里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紧张而又快乐。那时我们的稿纸每页180字是与每分钟的播音速度相对应的。编辑记者的所有稿件都是手自笔录,经过层层“放气球”式的审稿,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修改完的稿件大都如读天书。不过这也练就了播音员识别各种字迹的能力,再潦草的稿件到了播出环节,那也都不叫事儿。20分钟的《对农村广播》节目3600多字,编辑们往往要写上一天。老编辑刘启彬20多页的文稿,抄写得极为工整干净,几乎无一修改涂抹处,挑不出一个错儿,既口语又顺畅,堪称范本。编辑潘士强做一篇人物专访,采访录音多达二十几个小时,然后精挑细选,反复打磨,堪称精品。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山东广播人走得踏实,走得稳健,走出了精彩的新闻人生。从宣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宣传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群体、军嫂韩素云,到宣传济南交警、新时期共同致富的带头人王廷江、中国保尔朱彦夫、九十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战士楷模段志军,再到报道农业产业化、减轻农民负担、李登海民营科技、走入新千年系列、抗击非典期间山东人民对首都做出的贡献——北京,请下达命令……山东广播人在主流舆论阵地上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宣传战役,形成了最大的公约数,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
  
  山东广播网资讯部获悉:我们播音组十五六个人,承担着全台所有播出节目的有声录制,新闻的、评论的、通讯的、对话的、文艺解说、散文诗歌、广告、广播剧演播等大都出自播音员之口,各种的各种一路拳打脚踢“趟下来”,竟也趟成了播音专业的“全活儿”。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家园”里,新老播音员亲如兄弟,去边防、下矿井、进农户、入厂房体验生活,周例会、月简评、老带新,互学共进,各种专业活动生趣盎然,丰富多彩。与经十路隔路相望的济南植物园当时栽植的是一水儿的苹果树。熹微晨光中,播音组同事们如约而至,跑步练声。苹果树旁留刻着我们的身影,植物园里飞扬过我们的青春。1982年,播音组根据路遥刚问世的作品自编自演的五集广播连续剧《人生》,曾创下山东电台收听率的新高。大家在剧中演绎着各色人物的命运,在播音工作中继往开来,发扬并践行着延安时期艰苦创业的宗旨和传统。
  
  1985年,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表,济南的“济”字由去声改读为上声,山东广播的播音要不要改?若改,意味着先前所有已录制好的播出带凡是涉及“济南”的都要重新录制,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有点儿伤筋动骨的感觉。播音组的工作例会开了好几次,最后终于达成共识:与国家语言文字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工作量再大也得改。于是播音组全体人员同心协力地掀起了“改头儿”大战,5、6号里经常是挑灯夜战,热火朝天,半年后才完成此项山东广播史上最为艰巨的任务。为了增加一点公共福利,播音组曾轮班到街头去叫卖《山东广播电视报》,为了培养艺术表达气质,国家规定播音员可以每月享受一次到电影公司免费观摩内部新电影的待遇,播音员每月还可以领到8元钱保护嗓音的特殊津贴。后来,新闻中心成立,老播音组人员有的转去专题部和文艺部,有的筹建经济频道,也有的集合到新闻播音组旗下专职播新闻,大家带着老播音组大正统、大传统的基因和骨血奔赴新的岗位,虽联系渐少,但情谊依旧。不思量,自难忘。回想起来,不禁念念在怀,恍如昨日。
  
  身为广播人,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都亲身经历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全程。从八十年代人们意气风发地在新长征路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到九十年代唱着春天的故事,鼓满征帆、高歌猛进地经济振兴,再到走入新千年广播媒体在低谷中的隐忍和坚守,在阵痛和洗礼中的支撑和寻求,一路爬坡过坎儿,每一步都蹒跚而又艰难。然而,山东广播人自有定力,不弃不馁,所以我们可以自足,亦可以自慰,更可以自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方今社会开启了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时代。传媒业风云际会,重新洗牌,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深刻而迅速地颠覆着现实秩序的根基,从“+”媒体到“融”媒体,新闻客户端上线的快闪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媒体既然无法置身其外,就不得不变、不能不变了!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和推进舆论引导新格局等一系列命题,都在考验着山东广播人的智慧、方案和能力。没有人可以通过“回到过去”规避今天的挑战,放弃明天的希望。在这个巨变频仍的大时代里,固有经验正在被打破,传统范式正在被超越,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改变。唯变不变、变中求破、破中求新、新中求进才能定好位、把稳舵、撑好帆。变化的是主题和使命,不变的是奋斗与实干。我们掂得出自己的斤两,也厘得清媒介的维度。山东广播人在改革、改变、改善中的执着坚守,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混得一口饭吃,个中还寄托着我们的新闻理想,浸润着我们的人生信仰,也渗透着我们的职业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流击水,奋楫者胜。山东广播人一直在学思践悟,积极应变,一直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直在进取寻梦、出招发力的路上。
  
  若论“辈分”,我应属山东广播的第三代播音员。八十年代初时,徐彬、朱山等第一、二代播音员都还在广播岗位上。对我这个刚入行的小字辈儿,前辈们总是和蔼谦诚,让人如沐春风。我和首届“金话筒”得主王伟等几乎是前后脚进入的播音组。当时山东台第一代播音员徐彬老师是播音组业务组长,负责带我们几个年轻人。五十多岁的徐彬老师当时已是满头白发,德隆望尊,专业作风极其严谨,你做得不够好时,徐彬老师批评起你来也总是微笑里蕴含着威严,我们对她既尊敬又有些害怕。光是天气预报和节目预告,她就足足给我们调整了三个月,帮我们一字一字地抠,一句一句地改。半年后我才起了播音名“萧涵”,陆续顶岗上班。播音组长朱山老师曾告诫我们,每天播它1000字,自有心得。为了学习,我花了大半个月工资购得1980年版的《辞海》,现已被翻得脱了原相。为了尽快进步,我拼命收听模仿中央台的播音,光收音机就听坏了十几个。同事都说我练播音痴迷到被施了魔一般,可我自己心知肚明。文革期间没能好好读书,再不努力只有甘居人后了。我曾将“语不惊人死不休”和“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唐诗写在笔记扉页上,用以自励。我们这一代人生在大饥馑年代,学在大动荡年代,就业在大调整年代,推动过时代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停课闹革命成了“红小兵”,虽没参与过打砸抢,却也同上山下乡沾了边儿;课堂上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初一学的是26个英语字母,高一还是ABCD;赶上了高考,却阴差阳错地名落孙山。到了工作岗位后就再没机会进正规大学读书了,北京广播学院成了我们奢侈的梦想。夜大、电大、函授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知识进修的无奈之选。于是,播完18点的晚新闻,来不及吃饭就骑上自行车去读夜大学,风雨无阻,如饥似渴。三年后捧着山东师范大学校长田仲济先生签发的毕业证书,我掉泪了。因为成长的代价太沉重,所以我格外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因为对工作的热爱,所以我练起专业来从来都是精益求精,不敢懈怠;因为有了良好的师承,所以我自1982年起就在全省播音员培训班上讲专业课,也开始专注于播音专业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2007年朱山老师从事播音工作40年庆典上,我代表省播音主持学会做主旨发言,对朱山老师四十年播音人生做以系统地梳理,并给予专业性、学术性的评价。我给朱山老师的《心语》一书写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生活里有些东西是让人消受不起的。也许是前世修得的缘分,跟朱老,我虽是晚辈、学生,但又是挚友、知己,私谊甚厚,相知弥深。经常是一只烟,一杯茶,坐看风生水起,东山西海,闲话人生。这辈子我俩没处够,若有来世下辈子真愿继续做朱老的学生和知己。人生不过百年,朱老六十大寿,从艺四十载,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远方,下一个人生驿站在恭候着他,他会带着崭新的希冀在殆荡春风中出行……去年底,我有幸和90高龄的徐彬老师一同参加山东广播电台2017广播+分享会,组织方安排我们俩作为山东台两代播音员的代表,重温并见证山东广播成长进步的前世今生。看到老人家依然神采奕奕、健康乐观,就更加懂得珍惜岁月,把握人生。我知道自己是沾了前辈的辉光,站在导师的肩头走到今天的。师恩浩荡,永生难忘;蒙沐教泽,三生之幸。正是前辈们醐灌顶般的呵护与栽培,让我逐渐理解了“党和人民播音员”的真正涵义,并浇铸贯穿在自己的播音人生中。和前辈们相处,可以同质求得亲和,你会感悟到人生的诚挚达观、做人的浩气风骨;和前辈们以学行相较,你会领知学殖、阅历和识见。当其时,山东台的播音队伍在全国省级台里人数最众,实力最强,播音水平有口皆碑。后来,有机会多次参加全国播音年会,与兄弟省台同行交流,方知这些前辈的光环早已熠熠生辉,成就了高望。正是前辈们的矻矻致求、奋力为之才成就了山东广播恢弘的“盛唐气象”。
  
  在山东播音界内,前辈们不啻于一个个专业符号,他们的道德学养,过去、现在、今后都将深深影响着曾经的、现任的和未来的播音员主持人。这些参天大树虽然早已刻完一个甲子的年轮,但依然葱郁挺拔,圆融丰满。这无尽的财富和动力必将继续推进山东播音主持专业的大步前行。我们在关注前辈们以功成身退的方式划上职业生涯句号的同时,也有信心对山东播音主持队伍的成长成才给予更多的期待。播音主持界有这些里程碑式的人生富矿,是山东广播的荣耀,是播音主持专业的荣耀,也是我们做晚生的荣耀。如今,前辈们有的含饴弄孙、精致打理着退休生活,也有的驾鹤仙逝,但他们不代表一个时代的远去。他们沉淀在我们集体记忆里的概念和品征,仍如航标和旗帜在昭示指引着播音专业的发展;他们的学识、创见与功业仍然是我们的一部读不完的辞书;他们的风范、人格与精神滋养着后学;他们的身后才俊代出,他们仍然行进在我们的行列中。不是所有花甲之人都有资格赢得鲜花和掌声,我的这些前辈们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望着它们的背影,我们后继者应该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向为我们打江山的前辈和导师们致敬。
  
  山东广播网资讯部获悉:播音岗位是广播电视宣传链条的重要一环,是直接沟通党和政府、受众、媒体的桥梁纽带。播音员是广播电视业内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也是广播电视的门面。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宣传的效果、效益、效能的发挥。播音,与其说是个岗位,不如说是一份事业。那么,这里面就有责任、使命、品格和良知,也有情怀、风骨、气度和境界。一代代播音员用自己的心血和创造催生出播音专业,使之成为一门语言表达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播音员的贡献将载入史册,新生代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并发展着播音主持艺术,也功不可没。既然我们都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广播,那么,就让我们以广播的名义宣誓:爱岗敬业,不辱使命,追求卓越和完美,为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才能和品质而努力!为了广播这份“事业”,年轻人必须更加勤奋,更加优秀!
  
  近来应约对省台一年轻新闻主播做专业辅导。基本功训练完后,话头由“备稿”的谋篇布局延伸开去。我告诉她,要首先做一个大写的人,然后做一个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新闻人,最后方能做好一个出类拔萃的播音员。我们谈到处理稿件的规划与格局,如何将备稿做到自己认可的极致,谈到新闻的规划与格局、播音艺术的规划与格局,最后谈到人生的规划与格局。格局,这个词如今反复被人提及,却远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格,是做事的格调,不下品,不敷衍;局,是为人的器局,不逼仄,不短视。干播音,其实也并不那么容易。不仅要用功,还要用心。作品表达,方寸之间,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力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外,更要命还是作品所透发出的丰厚生活底蕴和文化内涵,所折射出的对历史、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观照和知解,这“活儿”多半得靠平时的积累和打点,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播音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语言艺术,需要内形于心,外化于声。专业技巧是“练”出来的,表达能力是“磨”出来的,创作灵感是“攒”出来的,创作规律是“悟”出来的,作品品相是“养”出来的。这些都需先从“开蒙”模仿入手,经年累月的“看活”习得,久久为功,方能行其所知,亮起自己的旗帜,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
  
  一、高举责任和担当。
  
  播音员是媒体中人、舆论中人、喉舌中人。播音员的梦想不是个人的梦想,而是以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梦想,以新闻传播的宏观信仰为自己的历史担当。价值观是“道”,技巧是“术”,得趣于术,得益于道。播音员的“我”并非生活中的“我”,而是舆论的化身,媒体的代言。因此,“有我而非我,非我即是我”。记得我的老台长陈日辰在任时经常操着蓬莱口音叮嘱我们:“我说,你们播音员首先是个政治家,然后才是个艺术家。”斯人已去,言犹在耳。政治担当是播音员“大我”的立身之本,它熔铸于新闻稿件表达的语态之中,彰显于对新闻背景和新闻价值揭示的语流之中。换句话说,播音员的个性是笼罩在传播共性的光环里的。有人说,播音员只有嘴巴,其实是对播音工作的少知或无知。播音岗位说到底不过就是新闻传播链条上的一个中间环节,上游有采访和编辑,下游还有发射、传输、覆盖和接收。在传播的公共语境里,播音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必须以第三者身份的“播报”形式出现,播音岗位就是不需要你过分刻意地施展自己的个性。播音员的二度创作若能做到有思想、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播报过程客观、真实、生动,完成了创作主体的环节角色,也就完成了工作使命。当然,同一篇作品,不同的人处理会体现出各种不同的风采和特色,匠心独运抑或为不同的播音风格吧,正所谓“艺术的播音,才有播音的艺术”。这是一个呼唤责任和担当的时代。“颜值越高,责任越大。”播音员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事业准则,作为职业信仰,并不是直接写在脸上的,而是“化”在骨子里的,需要自始业入门时起就守好命门,刻意培养,终生实践。近几年,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兴“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的提法,被有些人视为执教的圭臬。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视点太低,格局太小。语音、气息、吐字归音等,都是基本功范畴的“术”,播音语言的表达艺术还有更为宏大的叙事和命题。八年前我任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主任时,给播音主持系确定的系训是:铁肩道义,妙语华章。既涵盖了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属性,也体现了播音主持的专业特色。去年底,我为潍坊电视台首席播音员谭稳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所写的颁奖词是:“一沓稿纸,几许文字,她视之如生命血肉。廿年耕作,将播音当饭吃,做到极致。个中趣味,唯有自知。//连年首席,梅开十度,这金话筒货真价实。当下播坛,有谁堪与伯仲,声满齐鲁。今朝绽放,不改初心”。或许也可以作为这门功课的注脚。
  
  二、具有情怀和境界。
  
  情怀是一个人对人生百态、对社会舆情、对市井世相的透心彻骨的关注和热情。播音员的情怀是对国计民生、民族兴亡、安邦理政、新闻道义的感受和表达。这份情怀是家国的,是人文的,是新闻的,是传播理念的,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时刻保持住这份情怀,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色彩的专业状态去诠释和彰显新闻事件,使之既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也符合艺术语言传播的规律,才能雨露滋润,成风化人。情怀,跟学历、阅历无关,说到底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有了情怀,播音作品必然听之入耳,嚼之有味,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境界是人的思想觉悟、精神修养和内心感知,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有境界,自成高格。境能生慧,慧能生智。翻看一下微信朋友圈,便知大家都在关心什么了。一些小同事们发上去的内容,除了个人生活境况外,大多尽是些身边的、单位的、琐屑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应将目光放得开远一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28年的改革开放今天到了什么阶段?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价值何在?“一带一路”战略进展得如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攻坚、改善民生还有那些难题要攻破?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现在可以歌舞升平了吗?看看我们的周边吧,战争的威胁每天都悬在我们头上。台湾民进党领导人上台搞台独分裂,两岸关系已恶化到非和平手段以外另一种选项的可能性日益增大;韩国政坛持续动荡,某总统辞职后“萨德”仍被力推入韩;日本右翼势力大行其道,强行修改和平宪法,恣意扩军备战;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增兵60%到亚太,400多个军事基地堵在我们家门口;半岛、台海及钓鱼岛、南海周边局势剑拔弩张;特朗普上台后中美战略大局将如何走向?第七代战争的叩门声日近,我们的战略核力量、辽宁号航母、歼20战机、空天武器、东风41系列导弹等国防利器能否遏制并打破美日对中国日益缩进的岛链围堵?目光再远些,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潮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年轻人必须关注的。百年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帝国主义凌辱。我们不愿意战争,但也决不再允许别人将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过惯了和平日子,但殷鉴不远,位卑不敢忘忧国,危机意识、家国情怀却不能一刻不有!中国要“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以天下为己任的年轻一代不能缺席!小康社会、中国梦、和平崛起、民族振兴,更需要志向高远者去了解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我们生活在当下,但又不能仅仅生活在当下。孔老夫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胸有大志的人不会像器具那样拘泥于客观事物的框限。表演界有句名言叫“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所谓“小演员”不仅仅是指演不了大角色,更是做人做事的格局之谓。前者是能力,可以通过累积经验得到提升;后者是胸襟,只能通过改变心态来培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人的视域和格局太小,就无法生出高境。正如生活中的挨号排队,一般情况下你所自喜的或许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但若是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越来越多才是真正值得你为之欣慰的。别人的眼光毫无意义,你对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放弃不会更舒服,撑住,才有后来的一切。情怀和境界还决定了人生的色彩和姿态。站在生命的高枝,珍惜既有的,开拓未知的,即便生活再窘迫也要努力发出光芒。每个年轻的面庞都有可能更鲜艳的绽放,所有辽阔的遥想都有不被辜负的理由。带着情怀和境界上路,走到花开满地,走到绿树成荫,走出独一无二的青春风采,作为人生自然会春风化雨,意趣飞动;作为播音作品,自然会气韵灵秀,大化于形。风物长宜放眼量。“好去者,前程万里!”
  
  三、培养新闻眼和新闻境。
  
  “文者,贯道之器。”新闻,浩浩矩阵,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新闻教给了我们真诚、责任、尊重和脚踏实地,也会教给了我们仰望星空,重新安放理想。发现新闻、传播新闻是播音员的职责与良知。播音,绝不是简单的留声机和传声筒,而是党的方针政策意志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主动地、能动地去感知新闻、诠释新闻,发掘新闻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仅需要用新闻的视界,还需有历史的视界、国际的视界、社会的视界、文学的视界、艺术的视界、美的视界。播音员的视域一旦进入新闻这个宏大领域,你就会发现新闻所蕴含和承载的内容是如此的厚重,创作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如此的丰富和多样。用新闻传播的理念和立场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瞻前于采访的题材、报道的角度、写作的技巧,顾后于编发的时效、社会的关注、宣传的效益,不拘囿于某一篇稿件本身,更不滞泥于某一语句、某一字词,只要在新闻的四梁八柱上找到一个支点,就打开了一个平面,就可以成就作品的立体和深刻,实现宣传效益的最大化。新闻的长度、广度和厚度是播音创作的土壤和依托,借此新闻大境,倚靠新闻做底板,播音才有可能登高望远,放眼于宏观,雕致于细微,才有可能举重若轻,高开低走,达于高致。
  
  四、保持创作欲望和激情。
  
  人生固有不同的生活况味,播音员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如同作家、诗人、画家,面对作品,情绪和状态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果召之不来,挥之难去,便会陷于创作的窘境。情,是知的深度;知,是情的延伸。情取其高,知才能显其深。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不可一日无,不可一时无。情感的力量往往在文章的断裂处、扭结处、落差处、震荡处、回旋处得以体现。戏剧表演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解放自我,“真听真看真感受,细听细看细感受。”我常告诫学生们应学学表演,将泪点训练得低点儿,剧情发展或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眼泪必然夺眶而出,那种滴眼药水式的表演无异于虚情假意,无真情的播音或表演在人生的画板上永远都是灰色的。过去播音员讲究倚马可待的功夫,新闻又都是“急就章”,播音员坐在话筒前,如同号角响、弓在弦,只有时刻保持丰沛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投入,才能对得起职业良心。因此,播音员无论在任何生活境遇下,都不可丢掉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不可放弃对作品创作的原动力,这既是对职业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扬。
  
  五、正视播音主持的变融。
  
  由于岗位需要,我一辈子只做过播音员,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眼睛属于现实主义,耳朵属于浪漫主义。让人看得见的东西,有限;让人看不见的,无限。广播的版面是听众的想象力,我始终认为广播播音员不应过多地抛头露面,应甘于生活在人们的想象里,保持住广播的神秘感、距离感、想象感和朦胧感。播音与主持,原本就是一个专业两个岗位,国家确定的专业职称为“播音系列”,《中国播音学》四十六章体例中,辟出五章专门阐述广播和电视的主持艺术。九十年代时,业界曾就“涵盖说”“分立说”争论不休,无果而终。至今仍有将播音艺术边缘化的倾向,说主持人才有个性和话语权,此论我一直不敢苟同。不错,的确有的播音员脱开稿件就不会讲自己的话,这也许正是长期的播音工作性质和工作习惯造成的,这不是播音员的错儿;也有的主持人只会讲自己的话或是背上几句编导事先写好的脚本,也未必就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主持,更何况那些在节目里取乐受众、训斥受众、只顾自己耍贫嘴的无良主持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艺术。现在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动辄就是“我是学播音的”或“我是干主持的”,听来我总是付诸一笑。主持属于无稿播音,说的是自己的话,讲究的是出口成章,从心到口,两点一线,两道工序;播音属于有稿创作,从眼到心,再从心到口,多了一道工序。面对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稿件,播音创作的空间不大,难度不小。播音是对文字语言能量的释放和演绎,将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讲究的是锦上添花,讲究的是对书面文稿转换变置的解读力、组合力和重塑力。首先是理解、感受、体验、设计,然后根据稿件的基调、情绪、境况、风格等用最恰切的语感、语态以及声音、气息的通运转停连断放收将其生发出来,达于燃烧。事实证明,无论广播电视的语言样态多么繁杂多样,播音作品的规整性、文本的精致性、表述的严谨性、语言的纯正性、普通话的魅力、声音的张扬、情感的收放、节奏的张弛等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有稿播音永远无法被取代,声音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当然,播音技巧还不是品质的全部,作品都有灵魂和生命。若能将作者心中有、笔下无的东西生动形象、力透纸背地揭示出来,那就更不得了。坚守播音艺术的文化尊荣与品性,维护它的神圣与精深,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不失为专业的一种优择。长久留驻人心的,必定是那些繁华褪去后所剩下的东西。让听者不仅能感受到新闻事件的今天,也能感受到它的昨天,甚至它的未来,这当是播音的出发点和前行的路标。而主持人的工作程序和表现手段又不似于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有同质,亦多增异。主持人节目的特点一是要以一档固定节目为依托,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二是传播语态以日常谈话式、口语化形态为主;三是应有嘉宾配合,与嘉宾要有交流互动;四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穿针引线、拾遗补缺、衔接转换,应体现出驾驭控制节目进程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主持人的表现手段比起播音员要丰富得多,舞台也大得多。但其传播属性却是相同的,无非都是在同一个链条节点上在不同的节目形态里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传播使命所赋予的角色任务。谁也替代不了谁,也无需论什么你高我低。播音也好,主持也罢,叫什么并不重要,相比于它的上下游工序,播音与主持的本质内核都是一致的。从受众接收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将节目做得新颖生动,让受众愿意听、看进去,有感悟、有回味,叫它“主播”或其它什么名称又有何妨?当年学术层面的争鸣有益也有用,起码将播音与主持的职能和界限梳理清楚了。今天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已完全不能等同于20年前了,零和博弈早被摒弃,疲于辩解和争论已失去现实意义,一个人在节目里嘚啵嘚就是十几分钟的时代已然过去,大多情况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长、互补共赢的交汇穿插态势。自媒体、手机电视形态的介入更加促使播音与主持形态的深度变融,由播音“+”主持,到播音“融”主持“合体双修”形态的加速到来,打破并更新着播音与主持分立存在的传统模式,宜播则播,宜说则说,播中有说,说中有播必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播音主持的常态样式。适应全媒体语境下节目形态的新变化,顺势而为,找到并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手段和技巧,才是年轻一代播音员主持人应共同承担和完成的使命所在。
  
  山东广播网资讯部获悉:以上五门功课,说好听点儿是琐屑的唠叨,说是教化又有些沉重,权当碎片式的告白吧。年轻人创业时的目标不能太多,谁都不能包打天下。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一个,而是离你最近的一个。没有那么多一夜蹿红,只有持之以恒,百炼成钢。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专业寿命有长有短,但职业追求却永无止境。我已走过了年轻时代。作为同行,我仍乐见你们的成长和进步。作为先行者,我有责任提醒你们:世界很大,荧屏很小;天地很大,话筒很小。把话筒缩到最小,才能把人放到最大。生命只有三天:昨天可以淡然,今天必须奋然,明天顺其自然。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想,就壮志凌云;干,就脚踏实地。时刻记着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变动不居中保持青年温度和青春靓度,勇敢而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向未来。一辈子的对手只有自己,天上不会掉馅儿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志存高远,扛起责任的大旗,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优雅、自信、从容、诗意地生活。不妨先将“小目标”兑现为“小确幸”,再擘画成家国之伟大复兴。成长有烦恼,花样年华的字典里却没有失败。志合者不以山水为远,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前方,山高水长;行者,万里无疆。让我们怀着庄严的仪式感借此机会一起感谢生命!感谢生活!感谢广播!感谢播音主持这个岗位!感谢让播音主持成为艺术的前辈们!感谢一切热爱并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人们!今天的广播,依旧被这个世界需要和喜爱着。你们年轻人今后会干出些啥大“动静”来,甚至奇迹,也未可知。还是把它交给时间和岁月吧。年轻,真好!年轻人,看你们的了!
  
  40年,放在历史长河里,不算长;放在个人旅程中,又何其长。如今临届退休才活出明白:日月如箭,普通的相聚之日会越发少见。人这一辈子有效命数不过三四十年,精力有限、心智有限、才情有限、机遇有限,儿时的许多梦想多半无法实现。不论是务工、经商、从政、干新闻,只要铺下身子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了。我或许就是这样的人,一生只做了播音一件事,并把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篇章。当初既然执迷地选择了播音,那就还是继续当好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吧,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至今我依然对五十年代青年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分激赏:时刻准备着,出色地为祖国服务!依然常将它铭之座右,精进修习,格物穷理,为倡树杰出卓越的播音品质而不懈努力。人生净境是修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彻悟之后的一种醒觉、一种境界、一种豁达。懂得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还得清楚自己应该和必须放弃什么。中年过后,青涩渐近成熟,除了自身的修炼外,时光的打磨和岁月的锻造也让人学会了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即便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也不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中年过后,少了些激情、冲动、抱怨和计较,多了些稳定、和谐、豁达与感恩。纵不能兼善天下,亦可以独善其身。中年过后,开始为自己活,开始做减法,盘点人生,崇尚简约,有时也害怕再输不起,在得得失失中越发懂得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写照。即便不能一如既往地拼打天下,也要给后人留下点念想。现在我每周仍坚持两次系统练声,并制作了1320分钟的古诗文诵读100课音频,以期用声音陪伴大家远航,燃尽余热,江湖终老。“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肩负传统,迈向新程,保持传承应该留下来的并发扬光大,才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也是必须做的。因了一句老话:“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大家都懂的。
  
  往事如昨,岁月如歌。作为个人,我们正渐渐远离青春;作为事业,山东广播正走入枝繁叶茂的盛年。乘着山东广播这艘诺亚方舟,奋斗的艰辛自不必说,更多的是播音工作带给我的快乐和充实。回溯过往,干播音多少还算积攒了些口碑,功劳苦劳、甜酸苦辣,五味俱陈,俯仰之间也算是无愧于心了。我庆幸自己选择了山东广播,能在播音岗位上无怨无悔地雕刻光阴,塑造人生。这原本是我的初衷,如今竟成了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同在“友谊小船”,共尽“洪荒之力”。我愿携手我的同道一起踏歌而行,将目光投注山东广播可预见的将来。
  
  山东广播网资讯部获悉:白云苍狗,似水流年,该来的总要来。过得去的是日子,过不去的叫挂碍。记忆盛不下太多的东西,有些可以不计,有的已经淡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一根草去。”挥别,不仅是告别,更是不舍。“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我与山东广播这冥冥之中的约定,这难以释怀的情结,这殷殷之缘、馨暖之谊怕是一生也无以回报,又哪里是些许文字就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天在这里,根在这里,脱不掉,带不走。我是山东广播的播音员,为山东广播事业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此生足矣。人生没有回程,但如有来世可以重新选择年轻的志向,我一定还会和山东广播风雨同舟,守望同行。祝愿我山东广播的家人们一切顺达!真想继续拥抱你们,重新来过。出发,向着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