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把孔繁森精神刻在记忆里的城市!
聊城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38319698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在西藏阿里烈士陵园,刻在纪念碑前的挽联诉说着当地人们对孔繁森的敬佩和思念,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历时十载,两次进藏,他无怨无悔,跑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27年前,身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因公殉职。孔繁森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了西藏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成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成为流传在西藏干部群众心中最感人的故事。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如果他还活着,现在已在党55年了!”时至今日,老家堂邑镇五里墩村的发小、故友与老乡聊起孔繁森的点滴往事,仍然掩饰不住发自心底的感动。对于家乡这些亲朋好友而言,“奉献”“忠诚”“无私”等词镌刻了他们脑海中深深的回忆。孔繁森一直未曾远去,他理想信念的火种和红色传统的基因仍然熠熠生辉。
  建党100年之际,家乡人又念共产党人孔繁森!
  孔繁森和母亲在一起
  发小:繁森一直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农民
  看到村里背着书包一起上学的孩子,今年70多岁的孔祥玉和孔庆瑞就会想起小时候与孔繁森一起上学的美好往昔。“读小学时,同学们在他家做完功课后,一起割草、做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孔祥玉说,孔繁森小时候个子高、身体壮,每当老师回乡,都是他推着地板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今年76岁的孔祥印也是孔繁森的发小,两人感情深厚。孔繁森殉职后,他义务担任孔繁森同志故居和陈列馆的“讲解员”,至今已有20多年。“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平易近人、没官架子。”孔祥印多次这样描述他印象中的孔繁森。孔祥印回忆,每次孔繁森回老家,总在村东头早早下车,然后步行进村,看见村里年迈的老人就微笑打招呼,递上根烟,拉拉家常。
  “当了领导,工作自然会很忙,但繁森仍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农民。”老人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孔繁森便早早来到村子里,把村上有老人的家庭走上一遍,然后再急匆匆赶回工作岗位,他是真正把老人当成了心里人。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工作期满回到聊城,担任过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早年间,五里墩村大部分土地是盐碱地,村民收入普遍不高,生活水平低。“为了改善困境,孔繁森专门邀请林业专家现场教学,讲解果树管理技术提升村民收入,让老百姓逐步富裕了起来。”孔祥印说道,孔繁森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是村民教育子孙的榜样,成为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孔繁森一家五口人合影
  故友:繁森这一生,想的大部分都是别人
  “繁森这一生,想的大部分都是别人。”作为孔繁森的故交好友,今年87岁的陈孝忠是聊城老干部局原局长。回忆起尘封的往事,陈孝忠眼睛有些湿润,在他的印象中,孔繁森好学能吃苦,群众基础强,可以跟老乡们打成一片。
  1979年,国家要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从此,踏上了雪域高原之路。
  离别那一天,陈孝忠一直把孔繁森从聊城送到济南,一路上更多的是不舍和敬佩之情。“那时西藏的条件很艰苦,你愿意去就去吧,我支持你。”陈孝忠回忆,临别时,他嘱咐孔繁森西藏条件艰苦,一定要注意安全,接济别人的同时,一定要有计划。
  1979年,一封从西藏寄往聊城的信,辗转数十天来到陈孝忠手中。信中,孔繁森向陈孝忠介绍西藏和个人的情况。“我给他去信无非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别出事,注意安全;再一个是多学习,多看书。”陈孝忠告诉记者。
  1994年8月24日,孔繁森去北京开会,顺道回老家看望老母亲。“分别的时候,我劝他尽快回来。他只说对西藏工作熟悉了,对那里有感情,争取活着回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都是他日记里写的。”陈孝忠感叹,没有想到,那次竟是他与孔繁森的最后一面。
  位于堂邑镇五里墩村的孔繁森故居
  故友后人:与孔繁森一家的接触,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
  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邢梅萍婆婆家和孔繁森一家是老朋友、旧相识,在孔繁森援藏期间,邢梅萍多次去过孔繁森家中,亲眼目睹了一家人简朴、节俭的生活,亲耳聆听到孔繁森收养藏民孤儿的感人故事,被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
  “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要传递爱的初衷。”邢梅萍直言,孔繁森叔叔的感人事迹让自己明白人不只要有小我,更要有大我,不止要有家,更要有国。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后,邢梅萍更加坚定了自己入党的信念。她从孔繁森身上深切体会到,入党是一种信仰,意味着要比别人更多地付出。
  邢梅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上,她坚持实践教学,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自己的专业来服务社会。作为老师,她无私奉献,把母亲般的关爱给了学生。“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像孔繁森叔叔一样,带着爱走向社会,带着希望走向未来。”情到深处,邢梅萍不禁动容,坦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清澈的爱只为教育。
  邢梅萍少年的磨砺,播下了感恩与爱的种子,与孔繁森一家的接触,坚定了她入党的信念。她对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倾心付出,把最大的关爱给予了她的学生,设立“梅萍”助学金,资助与她境遇相同的孩子,幸福地沉浸在传递爱的教育中。
  村书记:驻村帮扶时更体会到孔繁森精神的光亮
  如今,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又被赋予新的意义,影响着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处事方式。在聊城,更多的干部践行使命职责、挥洒汗水,他们深入到基层、落到实处,把孔繁森精神的光辉闪耀在各处。
  “学了20多年,如今驻村帮扶更能体会到孔繁森精神的闪耀之处。”2019年7月1日,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工作了25年之久的副馆长李光主动请战,申请下乡成为五里墩村第一书记。五里墩村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两年时间,李光把对孔繁森同志的热爱之情全部挥洒给了五里墩村。
  在担任五里墩村第一书记期间,李光带队铺修村内生产路、更换村内路灯、安装了惠民净水站,实现了全体村民免费饮用纯净水。“下村工作虽然没经验,但我参照孔繁森同志与百姓相处的方式,把群众当自家人,想群众所想,问需于民。”李光说,心里怀着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想法,工作便不再有难事。
  和李光同批次驻村帮扶的还有教场李村第一书记王洪礼。教场李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如今在王洪礼的管理下,教场李村摇身一变,成了省级美丽乡村,2020年11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王洪礼说:“聊城每一个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带着追赶学习孔繁森的初衷下乡的,这是孔繁森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建设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