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
综艺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00736518

  纵观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规律:前几年,从选秀类、竞技类到真人秀,无疑都是引进或借鉴外国的节目策划方案,稍加改进包装后进入大众视线。明星IP强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加之传统媒体体量与资源的优势,使得电视台与广播电台通过收获广告费的方式赚的盆满钵满。然而近年来,大众审美趋势日益多元化,娱乐至死的现象引发了媒体研究者的反思,节目的未来何去何从,始终是充满争议的话题。加之网络媒体、自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传播力,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出人意料地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并与娱乐节目“退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选取近年来优秀的文化类节目进行归类分析,以期对该类型节目的发展脉络和如何适应新时代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加以梳理。
  其实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最主要的是,这些文化类节目依然没有找到适应当下的传播模式,不免依然显得高高在上。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在近两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等方面均实现突破。这些改善并不仅仅体现在电视媒体上,广播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发展。
  题材样式的拓展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井喷的一年:以央视为代表,年初即接连上演的《中国诗词大会2》《朗读者》,年尾又推出形式独创的《国家宝藏》,无论话题度还是收视率,可谓火爆全国。湖南卫视推出了《百心百匠》,浙江卫视奉献了《向上吧!诗词》《汉字风云会》,江苏卫视也有《阅读·阅美》。即使到了年末,各大平台跨年晚会也大打文化牌,为一整年的人文热完美收官。虽然大批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弥补了电视荧屏不断缺失的文化属性,但大量同质化节目却也使得这一类型节目广受诟病。文化类节目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一个文博探索类文化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每一个博物馆拿出三件馆藏精品,由不同的明星“国宝守护人”进行推介,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一件藏品,在故宫600年之际举办的一次以《国家宝藏》为题的盛大特展中展出。这档节目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文化类节目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
  从节目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别具一格,充分考虑到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每一件文物流传至今都历经多年风霜,所以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节目中关于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由讲诉+演绎的形式展现。明星演绎文物故事,少了比拼元素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为文物服务,没有丝毫炫技成分。
  正如主持人张国立说的: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与经过电视演绎后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一起。在25-34岁这一类年轻人群中,随着节目的推进,加之其他媒体平台口碑的持续发酵,节目的竞争力与观众的喜爱程度不断提升(图1)。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文化类广播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也遇到了与电视文化类节目相同的窘境,节目大多大同小异,讲述的是各地各国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如饮食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各地风土人情等。那么,如何编排,通过不同类型文化节目的呈现来进行节目的编播则成为了一个创新点。
  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
  北京城市广播《城市文化范》的内容涉及艺术品收藏、时尚文化、演出、展览、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紧紧抓住“文化范”这个独特视角,节目每年都会策划多个系列主题,以2016年为例,便策划了《倾听历史,走进文化遗产》、《追寻城市记忆,有范逛故居》、《当历史遇见艺术》、《有范逛北京,行走文创园》、《有范看奥运》、《回望辛亥,有范追忆》、《不能忘却的长征》、《外交官眼中的世界》等等20多个系列节目。
  节目非常重视与重要时间节点相契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众收听的兴趣。《城市文化范》节目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清明节、北京电影节、建党95周年、里约奥运会、辛亥革命10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时间都推出了系列策划。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不能忘却的长征》从三种不同形式:展览、话剧、歌剧展现“长征”。辛亥革命105周年,以《回望辛亥,有范追忆》为题,从孙中山本人的故事和“辛亥”主题收藏品等角度还原辛亥革命,在还原历史过程中讲述辛亥革命的艰辛和重大历史意义等。
  节目每周五7:30-9:00在北京城市广播播出,对比2018年该时段周五与非周五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在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内,市场份额明显高于往常时段,其中在家与车上优势更为明显(图2)。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这些往往出现在教材书籍当中的经典文化瑰宝犹如阳春白雪,难免让大多以娱乐心情、释放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诉求的电视受众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为了让节目接地气、聚人气,创作者尝试运用各种新潮时尚的表达方式以及年轻人能理解的影像语言。
  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
  《诗书中华》是东方卫视“中华”三部曲之一,节目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注重诗文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携手作战代替了传统的个人应战,传统文化的考察范围也从古诗词扩展到了古诗文。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好的家风、家训、家史。
  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家庭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对战,通过“曲水流觞”的方式从42组参赛家庭里随机选择一组家庭,进行家有诗书挑战赛。两位家庭成员需要共同协作,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接上下联的方式答题。顺利通过挑战赛的家庭进入“君子之争”对战赛,七题答对四题则成为实时擂主。为配合各个环节,舞美设计也采用了“曲水流觞”的形式,美感和内涵获得了广泛好评。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云南经济广播《月色书香》
  云南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FM88.7的《月色书香》节目,是一档在晚间主打“朗读者”的阅读分享平台,节目倡导全民读书,传承经典文化,力求推广都市晚间书香生活的理念。节目包括“好书推荐”“系列读本”“特色栏目”“益智故事”等栏目板块,从单一的分享诵读模式转变为多种复合型模式,由单一的书籍推荐渐渐转变为综合型文化平台。
  《月色书香》非常注重体现广播节目新闻性的特点,配合时下热点,以摘播、征文展播、专题专栏等形式推出相应的主题节目,紧紧把握时效,话题感更强,有效地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例如《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热播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月色书香》从不同角度摘播了这些节目中的精彩片段,让听众在另一时空尽情回味其中的动人、激情与活力。
  对于年轻人的吸引,除了节目本身以外,大量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才是最能提升粉丝粘合度的方式。节目走访云南省各地,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分享会,邀请各位主播大咖,通过“音诗画”品读的方式,面对面与听众互动;与此同时,利用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平台“云视新闻七彩云”微信公众号进行现场直播。
  从收听数据上来看,中老年听众是该节目收听的主力军,除此之外,在25-44岁听众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听反馈(图3)。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文化内涵的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内容不免曲高和寡,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时,务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断创新。各类型的文化类节目曾一度追求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特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内容作为节目的取材对象,而呈现的方式主要以节目竞赛为最主要的形式,突出选手之间的竞争性,但弱化了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细致解读。而近一两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各种文化类节目逐渐加强了对于主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
  文艺作品能够感动人,而文艺家们个人的故事也能感动人,他们的成长和创作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文艺史。中央台三套《文艺名家讲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深入挖掘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为了更好的“再现”故事,节目摒弃了传统的演播室采访,而是在文艺家小时候生活过、辛勤耕耘过的地方拍摄,既怀旧又有生活气息,能够用镜头充分调动观众的思绪。采访过程中,主持人与被访者边走边谈,走走停停,既提升了观赏性,也让观众在无形中领悟到了艺术的魅力。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文艺名家讲故事》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以文艺的方式表达文艺,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文化,这就是《文艺名家讲故事》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其中融合了大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有热气腾腾的市民生活,有色彩斑驳的名家故居,有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有对现代人的创作启示。从微博的不同年龄段提及人数构成来看,80-89年出生人群以及10-19年出生人群占比较高,分别为22.38%和21.01%,可见节目在青年观众群中获得了较高的话题(图4)。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央广推出的系列报道,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工匠”“地方戏曲”“古村落”等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领域,挖掘其中的精髓,让这些文化的魅力得以重新焕发,从而引发听众的共鸣。
  在以方言为主打的第一季中,节目组选择了有代表意义的沪、粤、陕、川、徽五地的方言为题材,深入当地寻找相关人物、场景和故事。其他季也尽量选择有声音特质的主题,如《工匠季》立足云南瓦猫制作、古琴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讲述手艺的兴衰起落。《戏曲季》以京剧乾旦、昆曲、二人台等为切入点,展示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为了让节目唤醒耳朵、直抵心灵,这组报道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说意义,而是既讲述故事,又配有大量的声音素材。如《上海的“腔调”》以音乐《婆娑起舞》进行声场转换,将受众带到老上海的光影记忆中。《戏曲季》搜寻珍贵历史音响,使访谈、唱段、剧场演出有机统一。为全方位展示古法技艺,除了在央广各个频率中播出外,还以网页的形式,图文声并举,介绍相关内容,真正做到了可听、可看、可互动。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燕赵传奇》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文化广播依托重点文化选题推出的一档本土文化特色的广播系列节目。这档节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国家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规划,立足京津冀文化一脉,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呈现。
  京津冀不仅地缘相接、地域一体,而且人缘相亲、文化一脉。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商埠文化等在此交融,生活方式、民风习俗也血脉相连。这里还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抗日战争的敌后主战场,是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燕赵传奇》正是从京津冀文化一脉的实际出发,在对现存文化资料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分类梳理,陆续推出“根脉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诚义文化”、“长城文化”五大系列,而后又陆续推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从这里走来-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张家口往事”和“燕赵抗战英豪录”,这些内容同样展现了京津冀文化相通的密切联系。
  传播渠道的多样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呈几何级数的扩大。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整合全台优秀资源,全面推动多终端融合传播体系建设,传统广播频率和央广网、央广新闻、中国广播等新媒体渠道及微信、微博全面布局,互联互通,形成了中央电台立体化、全能化传播渠道。重要新闻信息在任何一个发布平台上都有呈现,受众只要打开其中一个平台就能看到所有信息。对央广网、你好台湾网、中国民族广播网、国家应急广播网四个网站的发布系统也进行了技术整合,由央广新媒体公司统筹管理运行,实现了规模效应。地方记者站与央广网地方频道整合以后,加强了前端采集共享,通过旗下遍布全国的记者站、网站地方频道,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发布。对制作公司进行整合,提升广播节目制作能力,逐步形成民族广播节目译制、文艺节目、网络音视频节目制作等板块,实现台内作品委托制作机制。
  电视方面,央视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融合传播媒体矩阵,实现了优质内容资源的跨屏、多终端传播。其中在跨屏互动方面,很多节目播出同时在电视端出现二维码,通过扫描、摇一摇等方式实现了跨屏互动;与智能电视端合作,开办智能电视等互动电视的央视专区,覆盖近亿用户;两微一端方面,除了频道、节目甚至主持人开设的微博认证大V与权威微信公众号外,在移动终端相继开发了央视影音、央视新闻、熊猫频道、体育频道等各频道APP。各种传播途径多维立体化为传播服务(图5)。
  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文化音乐节目,由撒贝宁担当主持人。节目由康震、王黎光、曾宝仪、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由杨洪基、王力宏、王俊凯、孙杨、凤凰传奇等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节目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