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经济民生,烟台两会释放哪些信号?
烟台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46443689

  2月24日,烟台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烟台市市长郑德雁代表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对烟台而言,过去五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个千亿台阶、达到 8712 亿元,人均突破1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6.6 亿元。抢抓机遇积厚成势,烟台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两会的召开,烟台亦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1+233”工作体系与“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
  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成长体系和格局建设必将是构成其稳健成长的脉络。
  “1+233”工作体系作为支撑烟台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两会中被反复提及。过去一年,烟台以“加强党建引领”为根本,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的“1+233”工作体系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从数据来看,2021年,烟台围绕构建“1+233”工作体系,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外贸进出口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整体回顾过去五年,烟台“四新”经济占比达到 3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58.3%,比2016 年提高16.4%,上市企业增至55家,境内总市值居全省首位,被国务院授予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而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1+233”工作体系则更好地赋能了烟台的城市升级:2021年,烟台市共谋划市级重点项目494个、总投资9606亿元。截至12月底,烟台394个建设类项目全部应开尽开,当年完成投资1808.8亿元,投资完成率130.8%,超额完成计划,有224个项目完工。
  显然,“1+233”工作体系已然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重要支撑。
  而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条工作线,去年,烟台出台了振兴县(区)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龙口市更是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烟台开发区、芝罘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跃上2000 亿元、1000亿元台阶,县级以上文明村达标率 89%,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41个——优秀的数据描绘了一幅具有烟台特色的“富春山居图”。
  回到中心市区的发展来看,2021年7月,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印发了《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核突破,两带提升,三环支撑,三港协同,五城驱动”的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尤其,“一核”是老城的新生,“三环”是城市壮大的脉络,“五城”是中心城区扩容的支撑与资本。
  不难看出,烟台正着力突破中心城区。2021年,烟台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滨海黄金旅游带、夹河生态景观带等重点规划,“五个新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芝罘湾广场建成投用,朝阳、所城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此外,烟台还获批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完成137个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违建1240多万平方米。
  围绕发展侧重,烟台开展全国新城建试点,落户“中字头”建筑企业区域总部10家,中心城区实现5G 基站连续覆盖。
  结合民生与城市设施来看,过去的一年,烟台城市快速路系统开工建设,机场路与红旗路、塔山南路与观海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新改扩建道路31条,实施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100公里,扩建污水处理厂2 座,新建绿道90公里。
  聚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正为烟台的发展保驾护航。
  航向深蓝与深耕青绿
  体系格局是脉络,那么产业发展一定是撑起城市的骨骼。
  沿着烟台近千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缓缓而行,不同风情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在这座“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聚集着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重优势产业,相映生辉。
  2021年,烟台启动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出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生物医药产业率先打样,2个一类新药和 2个其他类新药获批上市,绿叶制药取得全省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此外,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33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烟台高新区汉鑫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只北交所上市新股。
  而不断增强产业活力,烟台正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 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 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过去的一年,针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烟台取得了不菲的新成绩,获得国家、省科技奖37项,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包揽省科技领军企业前三甲,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获批建设。此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5%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烟台健全梯次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3200 家。创新的时代之风正席卷整个烟台的产业集群。
  更重要的是,如今烟台的产业发展,正在“航向深蓝”的同时“深耕青绿”。
  做好海洋文章,这对沿海城市而言既是自然的恩赐,亦是其必须要履行的使命。
  在今年,烟台将在海洋领域实施四大行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行动、海洋优势产业示范行动、海洋科技创新强基行动、海洋生态保护固本行动。
  其中,围绕科技创新,烟台将启动建设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二期,投用哈工程研究院二期,加快布局中科海洋新兴产业研究院、海头科创中心等一批海洋类科创平台,支持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烟台转移转化。
  此外,烟台还有计划建设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与青岛国家实验室共建海底深部探测与开发平台,加快“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研发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打造海洋生态环境优美的样板城市,烟台将严格海洋空间管控治理,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提高海洋固碳增汇能力,实现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全面消劣,海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塑造海岛保护与开发的烟台样板。
  当下,烟台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争创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作为山东双碳发展的排头兵,烟台屡创佳绩:如今,烟台形成了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
  而注重低碳、保护生态,烟台有意识地将这些与产业相结合:2022年,烟台要继续办好碳达峰碳中和烟台国际论坛,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此外,烟台将启动建设丁字湾双碳智谷,推进“源网荷储”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布局高端产业项目;实施海阳核能供暖能力改造工程,扩大向莱阳及周边地区清洁供暖范围,在中心城区推动实施工业余热供暖。
  烟台还将加快建设“3060”创新区,打造双碳区域总部集聚区,推进国家电投核能总部、中核山东区域总部等加快入驻。
  高层级的开放发展与民生建设
  城市发展的最终奥义,本质是惠民,为大众提供更具幸福感的生活。
  2021年,烟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办理重点民生实事100多项,化解 515个小区办证难问题,完成677个村庄公交线路改造。新增城镇就业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新改扩建中小学25所、公办幼儿园103所,课后延时服务惠及32.9万名学生。115 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基本医保起付线标准降低 50%以上,各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提高 10%以上。建设改造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5处。
  未来,烟台还将在全力稳就业保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提高卫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城市更新等多个维度,推动共同富裕奋力突破。
  当下,烟台籍女航天员王亚平正遨游太空,烟台亦蹄疾步稳的“走出去”。
  下一步,烟台将持续充分发挥中韩、中日等产业园作用,建成投用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二期,深化与日韩产业、人才、文化、市场互通互融,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
  结合RCEP战略,烟台有意识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打造烟台RCEP合作示范基地,落实“6小时通关”机制,建设产业合作发展中心,国际合作示范园区,构建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加强与国际友城合作,启动建设外交学院烟台研究院。
  未来,烟台还将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举办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央企对接会等高水平展会,通过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基金等狠抓双招双引,全年引进重点产业链项目100个以上、三类500 强项目150个以上、央企强企二级总部3个以上。
  围绕实施外贸固稳提质行动,烟台将高标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外贸百强企业稳定发展,做大做强混配业务,积极申建药品、整车进口口岸,打造跨境电商线下产业集聚区,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500 亿元。
  一幅更具开放引力的、宏伟的发展蓝图,正随着两会的召开,在烟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