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锚定,烟台迎来全域绽放
烟台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45578544

  2月21日,烟台市党代会顺利闭幕。期间,烟台市委书记傅明先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其中,在“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章节,烟台“要塑造中心城区建设新优势”“ 要塑造县域经济新优势”,这为城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初春的海风欲还人间温暖,碧海青天转瞬时,步入雾中奇幻,整座城沉浸在海市蜃楼之中,借一星灯塔的微光,斑驳映出意犹未尽的真实画面——这里不是“海上仙山”,而是“烟火人间”。
  这是烟台之前的模样,亦是芝罘昔日的日常。
  如今,沿着烟台近千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缓缓而行,不同风情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在这座“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聚集着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重优势产业,相映生辉。
  当烟台聚焦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这是一次以市情为基础,把脉城市发展的优势与短板,精细化工作方向的积极探索,两条工作线,让工农城乡良好互动,全域精彩。
  而这,才是烟台真实的模样。
  图片来源:烟台网信办
  突破中心城区,释放进击潜能
  烟台山下“朝阳街”,二里地外“所城里”。立于烟台城心芝罘区,沐浴在山盟海誓之间。因为港城日新月异的变迁,“一城一街”昔日商旅辐辏、风物多姿的繁华,犹如静静的沉浸在岁月之中,略显光影陈旧。
  如今,随着烟台市推出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芝罘仙境”,所城里与朝阳街作为项目的主体,已经重焕生机,向着城市更新的时代经典,最具活力的烟台城市文化地标、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全新定位,阔步前行。
  事实上,“芝罘仙境”正是烟台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的重要一环。
  2021年7月,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印发了《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核突破,两带提升,三环支撑,三港协同,五城驱动”的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尤其,“一核”是老城的新生,“三环”是城市壮大的脉络,“五城”是中心城区扩容的支撑与资本。
  近些年,稳居山东省经济总量三甲,一直是烟台展现综合实力的明证。这里有强大的企业和产业基础,上市企业数量更是位居山东前列……以此为基础,若能再次找到跃级新路径、释放烟台更多的发展活力,收益将不可估量。
  作为烟台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本、开放之门,建成区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芝罘区承载着烟台的历史。
  随着时间递进,城市产业的转移,老城区的交通、居住弊病的显现。拆迁安居成本巨大是老城区更新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芝罘区作为中心老城区若实现突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发挥其人口红利,提升芝罘区的核心带动力。
  正如党代会报告所载,烟台要“在城市能级提升上率先走在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构建‘12335’格局为牵引,全面提升首位度增强带动力,建设精致舒适的宜居城市,建设独具风采的魅力城市,建设综合立体的枢纽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的活力城市,实现中心城区品质之变、形象之变、功能之变、产业之变。”
  因此,“12335”格局主要围绕芝罘区城市轴展开,“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的核心城区是这次决心突破的目标。
  芝罘区未来3年的主攻方向是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方面,芝罘区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老旧小区,是本次芝罘突破、城市更新主攻点;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城市更新,结合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夹河景观带、幸福新城等项目的建设机遇,聚力植入和打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新兴产业,推动产城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突破芝罘,引领全城”的格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事实上,对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一次规划必须承载未来若干年的谋略。芝罘区曾经的拥挤狭小已经明示了方向——积极推进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并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开发。由此,“三环”规划应运而生,烟台将通过地下轨道交通环线、地上快速路环线、空中山海步道环线建设,落实“三环筑基”战略,以“上下分离、快慢分离”的三环立体交通系统。
  城市更新对城区发展一盘棋思路尤为重要,烟台当前现状在于五区之间连接度并不明显,尤其断头路改造历史欠账较多,中心城区各自为政,产业导向布局不合理。
  而“五城驱动”,大跨度串联芝罘幸福新城、开发区八角湾新城、牟平新城、福山夹河新城、蓬莱新城,以五个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城起步区建设为着力点,有助于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突破,有望在全市培育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
  从产业角度看来,五座新城定位不同,各有侧重,将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海洋、旅游、文化、休闲、创意、科技、教育等相关产业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快速流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积极的生态效益,在全市和胶东半岛形成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滨海生态科技创新产业带,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县域兴,则城市兴
  事实上,去年,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同时审议通过了《中共烟台市委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若言“12335”是锚定中心城区建设,那么“1+233”工作体系更多的在于关注城乡融合发展。
  “1+233”工作体系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
  作为工业大省,山东是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规上工业企业超2.6万家;山东又是农业大省,2020年,山东成为中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
  数据彰显成就的同时,也体现出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烟台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其策略至关重要,必然要率先垂范。
  近些年,国家对山东工作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烟台也在坚持两条线协同发力,力促工农城乡互促共进、融合发展。
  有数据显示,烟台12个省级以上园区贡献了全市约5成的GDP、6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成以上的外资外贸。如此比例,在全国其他同级城市中,着实罕见。
  正如党代会报告所明确具体之处,烟台要“在县乡村一体发展上率先走在前,全面振兴县域经济,全面升级产业园区,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塑成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城乡发展形态。”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在烟台,县域产业强,则乡村产业强;县域经济振兴,则城市经济振兴。县域经济的高占比,烟台必然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而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城市和农村发展成为功能互补、和谐共生的地域共同体。
  细研“1+233”工作体系,在“动能转换”工作线,烟台正谋划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并提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6%。
  如何行动?《决议》细化出七条措施,涵盖奋力振兴县域经济、大力提升产业能级、梯次培育企业方阵、精准开展“双招双引”、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强化数字赋能,以及着力推动低碳发展……无论哪一条措施,或契合国家战略,或从城市优势短板着眼谋划,同时又环环相扣,互通互联。
  以“奋力振兴县域经济”为例,烟台曾经创造了与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齐名的乡镇企业“胶东模式”,曾有5个县级市进入全国百强县,龙口被誉为“江北第一县”。
  然而,近些年,烟台县域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支撑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激烈的外部竞争,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
  迈入“十四五”,烟台锚定经济总量要实现新的跨越,正如烟台市市长郑德雁所言,“最大的希望在县域,最大的潜力在县域。”
  去年5月,烟台市召开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振兴县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设立10亿元振兴县域经济专项资金,发出了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的“动员令”。
  于此,基于县域产业园区经济的分量,烟台研究制定了园区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动4个国家级园区提升发展、8个省级园区转型升级、6个省级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坚持一个区市、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科创平台,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汇集,政策措施向园区倾斜,工作力量向园区加强,赋予省级开发区与区市同等经济管理权限,全面开启园区“二次创业”,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县域经济“二次创业”,其核心就是做大做强产业链,产业链强则产业园区强,产业园区强则县域强。烟台将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造现代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实行链长、链主、链办“三链联动”,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做强产业链上的县域经济,提升县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例如,烟台形成了以海阳核电、蓬莱风电等新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居全省首位。烟台正全面梳理清洁能源产业链,加快构建新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核能零碳供暖覆盖范围,争创全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不难看出,园区是产业培育主阵地、改革开放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对于烟台而言,通过壮大县域经济,将动能转换工作线的“七大措施”完美串联,随着县域做强,夯实了“乡村振兴”工作线的经济基础。
  图片来源:摄图网
  烟台效率背后的发展底气
  正月初七,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之际,烟台市同步举行“明方向明规矩明底线、强担当强本领强执行”大会,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官微发布了2022年300个烟台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类)名单。
  这300个重点项目,将成为今年烟台最强驱动力,亦是烟台700天内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保障。
  2021年,烟台394个建设类项目全部应开尽开,当年完成投资1808.8亿元,投资完成率130.8%,超额完成计划。此外,115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也全部开复工,当年完成投资904.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52.4%。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2021年,烟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体量接近4000亿元、创历史新高,项目投资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省级、市级重点项目是烟台发展的重中之重。抓项目引进和签约,百日攻坚,滚动推进,一刻不停;抓已敲定项目的“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
  2022年,烟台确定市级重点项目382个,总投资1.36万亿元,其中建设类项目300个,年度投资计划1804.4亿元。与去年相比,入选项目数量减少近三分之一,但投资额却超三分之一,项目总投资、年度投资计划再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烟台的“重量级”项目明显增多。
  目前,烟台共有44个项目入选2022年省级重大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位;164个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总投资585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6.2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位。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今年的市级重点项目筛选过程中,烟台将项目投资底线由2021年的1亿元提高至3亿元,并计划把产业带动力强、引领区域发展、各方关注度高的优质项目纳入项目盘子,进一步凸显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再看300个建设类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147个,续建项目153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25个。
  从项目分类看,制造业项目146个,总投资386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36.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71个,总投资271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41.6亿元;服务业项目73个,总投资9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5亿元;农业项目10个,总投资12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6亿元。
  尤其,综合项目领域分布情况后,今年的重点项目中化工领域、能源领域、生物医药领域项目数量多、质量优,这集中体现了烟台的整体政策导向,得益于各产业链专班有的放矢的招引储备。烟台市强力推进的生物医药、海洋经济、双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工作,在重点项目中占比最多最重。
  发展制造业“9+N”产业集群是去年烟台市提出的新战略决策,按照项目门类来看,制造业“9+N”类别项目总数达146个,占了近乎一半。其中,烟台传统强势产业绿色化工和高端装备重点项目分别为38个、35个。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是,生物医药和医养健康合计31个项目入选名单,烟台打造北方蓝色药谷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当新目标锚定,积蓄多年的发展力量得以释放,我们期待烟台乘势而上,绘就一幅全域精彩的港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