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之约·聊城手造丨90后“守艺人”付心喜—让传统面塑焕发别样光彩
聊城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67874096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塑艺术在聊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冠县郎庄面塑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近年来,聊城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使得面塑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水城大地上不断发展。
  90后付心喜是聊城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屠面塑的传承人,他把人物造型设计融入面塑创作中,并加入新型材料和全新的表现手法,突破了面塑的传统框架,使得传统面塑焕发别样光彩。
  10月31日,记者在付心喜的陪同下来到开发区广平乡吴家所村,这里是他的老家,也是他平常制作面塑的地方。记者看到,热爱生活的付心喜在自家院子里挖了鱼池,还养起了鸭鹅,种上了蔬菜。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付心喜准备捏制一个钟馗面塑。走进付心喜的工作室,彪悍凶猛的天王像、憨态可掬的弥勒、英姿挺拔的关公……一组组面塑作品刻画细腻、形态逼真,一个个精美人物面塑栩栩如生,工作室俨然成了面塑的世界。
  说起如何和面塑艺术结缘,付心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面粉这种材质感兴趣。逢节过年,付心喜的奶奶便制作花糕,花糕上的小刺猬、盘龙造型深深吸引着他,那时的付心喜就试着用面捏制各种造型。随着时间推移,他慢慢地对面塑这种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付心喜制作的面塑和郎庄面塑略有不同,郎庄面塑是在捏制好的面塑上进行着色,用色比较豪放大胆,基本是红、绿、黄、蓝等颜色,而他制作的张屠面塑则是将染色后的面泥进行拼接,制作的面塑作品更加立体、精致、美观。
  付心喜告诉记者,一开始学习制作面塑的时候家里是反对的,因为制作面塑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浪费很多面粉,但对面塑技艺的喜爱还是让付心喜坚持了下来。
  制作面塑需要揉、搓、捏、挑、拨、按、压等步骤,付心喜捏制的钟馗人物头部已具雏形,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并非易事。至今仍流传着“文的胸,武的肚,要想笑,嘴角翘”等,以形容面塑艺术的精准美。对于人物表情的刻画是制作人物面塑的难点,却也是作品的精彩之处。付心喜手中的面塑刀上下翻飞,他掌握着面泥变化的规律。付心喜懂得面塑的禀性,面泥在他的手中变得听话,简单的工具、灵巧的双手,揉搓修剃,钟馗的身形体态跃然眼前。
  经过四个小时的捏制,为客户制作完成了钟馗面塑,付心喜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中,仔细观察。在付心喜心中,作品不能有一点瑕疵,他还精心研制了制作面塑的面泥材料,这种材料全部由面粉制作,安全无毒,也是他目前的创收来源。付心喜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制作一批聊城名人的人物面塑,更好地对外宣传聊城,同时把面塑技艺带到学校里,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面塑这项传统技艺。
  面塑承载着文化、记录着生活,付心喜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捏出包罗万象的作品。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匠心微小却有力,似星火可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