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合类频率:名副其实的广播收听之冠
资讯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17586286

  广播新闻评述类节目发展概况广播自诞生起,一直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其快速、方便、灵活的信息反馈是广播持续发展的基石。新闻是广播常见的节目形式,但早期并没有广播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类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按照其发展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播稿式评论。播稿式评论就是把写好的稿子加以播读,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广播新闻评论。这种形式最早出现于1940年底,当时隶属于新华社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经常播送《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和《解放》周刊和新华社的社评,这一举动打开了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大门;但是当时仅仅是播送报纸上的内容,并没有自己撰写的评论,是报纸评论的有声版,现如今播稿式评论仍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形式。
  第二、本台评论和记者评述。这种形式较播稿式评论区别是成立专门的部门、有专门从事新闻评论的编辑、记者。1946年,新华社语言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在增办的新闻节目中开设了“广播评论”节目,这标志着我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时的节目开始播报改写报纸评论的文章。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设了15分钟的“评论”播发自己写作的文章。1976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署名“本台评论员郭平”的文章,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改革开放后播出的第一篇评论文章。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专门的“评论组”,撰写了“本台评论”及“本台评论员评论”的文章,播出的评论数量明显增加。
  第三、音响评论。将预先采集的现场音响引进评论节目,是声音符号更为丰富真实、更具广播特征的评论样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94年10月1日开办了一个以焦点类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和评析对象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纵横》。这个节目将记者兼主持人的播报与现场采访结合起来,将新闻与评论结合起来,开创了音响评论这种全新评论样式,不仅这种创新被广大新闻节目所采用,也使其《新闻纵横》节目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志性节目。
  第四、座谈式评论。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新推出大型直播互动谈话栏目《新闻观潮》,这个栏目是一种以座谈形式对当今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讨论的一种新型座谈式评论模式。至此之后,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参与讨论成为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方式。
  第五、互动式评论。在媒介融合、“互联网+”的新环境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日益成熟,评论的形式已经不拘泥于早期的播稿式评论、本台评论、记者述评以及座谈式评论,而是融合了电话连线、手机短信、网络留言等现代化方式。在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互动留言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评论形式被广大电台纷纷采用。
  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收听表现信息资讯通过广播快速、方便的传递给听众,听众的收听表现是广播节目的客观反映。当前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越发深入,已经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层含义,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开始了深度报道。现在的节目大多侧重于帮助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透过新闻现象,了解新闻本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透过听众收听数据有助于分析和把握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征和发展。
  新闻类频率收听表现首先,了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需要了解新闻频率的收听表现。广播是类型化、分众化特征鲜明的媒体,类型化广播本质是“受众专业化”基础上的“内容专业化”,其诞生和发展适应了受众收听习惯的改变。现阶段,对于广播受众而言,他们很少会锁定收听某一个节目,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是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稳定的。
  近几年广播收听时间持续下滑,2015年广播收听时间为71分钟,2016年前三波广播人均收听时间为67分钟。在不同类型广播频率收听中,其中新闻综合类频率位居所有类型频率之首,收听比重接近30%,2016年前三波收听比重为27.69%,超过了第二位的交通类频率3个百分点,新闻综合类频率是名副其实的收听之冠。观察收听比重前三位的频率类型,新闻综合类、交通类和音乐类频率收听比重均超过了20%,累计收听比重超过了70%,远远超过了排在第四位的文艺类频率,所以常被称为广播收听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