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广播见证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淄博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545211151

我说的慢步沿河西路,是指从福门桥至博山公园的路段,不是整条沿河西路。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这段路,从踏上福门桥开始,心里就会滋生兴奋。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福门桥是博山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于一九五一年建成。汛期,桥上的栏杆一般要拆除,防止阻碍洪水下泄。

过桥后,是博山电影院的宣传栏,中高四低五个版面,中间是当月主要影片的海报宣传画,傍边则是其它电影的内容简介,小黑板上写的则是当日上影的片名、场次及放影时间,有时还会两部影片间隔放影。基本上路过的人都会转头朝小黑板瞥一眼,显然当时的人们对电影是特别感兴趣的。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相邻影栏的南边就是博山饭店,这里面不仅有许多名厨,还有著名的石蛤蟆水饺,另外,饭店早餐的油条特别好吃,黄橙橙又大又酥,配一碗洒着五香黄豆的小米粥,是很诱人的。有时会纳闷,现在为什么炸不出小时候如此漂亮又好吃的油条了呢?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饭店不远处,是个体早点摊,听说是王官东家的油粉,也很地道,一碗清亮爽口的热油粉、两个油酥火烧,和油条小米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欢快的“呼啦声”可以证明。

吃罢早点,开始南行,先看洪教寺,也称西寺,建于清初,因地势原因感觉比较宏大,格局严谨,只是外观,我从来没有进去过,当时是西寺小学校址(公园路小学)。它在八十年代末被彻底拆除,在此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西寺里面就是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的炉神庙,供奉的是女娲氏,但,它必竟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果琉璃是出自道士的炼丹炉,琉璃业如果作为道教尊崇的三界最高神尊的玉皇大帝作为祖师,也许更靠谱一些。

每年的“三月三”是博山的炉神庙会,是道教的宗教仪式,好象也说明了这一点。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总体来说,博山文化比较包容和多元,儒道释並存,还兼容伊斯兰和基督,这和博山比较发达的矿、炉、商、工、饮食业有关,有着深厚的底气,不排斥外来文化,可以和谐相处。

当时的炉神庙,经过岁月的风雨,多年失修,解放后,该庙驻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后为公园路小学的民办分校。九十年代西冶房管站在此办公,我曾去那里交过房管费。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直到近些年,博山琉璃业开始复兴,开始重视传承传统工艺,挖掘地方文化精髓,虽然炉神庙重修,昔日那种炉业醮会的壮观场面已经不见,可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能使琉璃艺术香火永续也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告别炉神,就到了前面电影宣传栏的主人一一博山电影院了。柏油路直通石阶,没有过渡的机会,虽然它比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和人民剧场面积小,但比它们资格要老。

它于一九五零年由青年剧院改建为博山电影院,原来叫淄博电影院,市委北迁后改为博山电影院。

它距博山最繁华的福门桥两岸较近,地理位置好,如果放同样的电影,这里的票比其它两处卖的快,而且,年轻人也愿意乘着观影之余兴直奔不远的公园而去。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那时,影院台阶下面的河边,会有卖水孩子的吆喝声:喝碗水呗一分钱一碗……,只见一小木桌,桌面辅一塑料布,放着三五个碗(或水杯),都用玻璃盖着,主要是防尘,桌旁有几个小马扎。此时,卖冰糕的人也在吆喝着:冰糕冰棍三分二分……,其实还有五分的白色牛奶冰糕,只是吃的人少,一般吃三分的多,因为二分的冰棍就是糖精水加了点颜色,大人很少吃。

每逢放假或者星期天,这里是游玩的好地方,那时车少人也少,清静。沿河岸柳成行,静谧中有几份闲适。

懒洋洋的阳光透过垂柳倒影在波光鳞鳞的河面上,坐在岸边河石的柳荫下,蝉在树上鸣唱,鸟在枝间叽叽喳喳,柳枝轻舞,尽显婀娜。

清澈的河水里小鱼在游动,时见几个孩子,拿一罐头瓶,一个小鱼网在河里捉小鱼虾,在河间石头上跳动,画面十分生动。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仿佛宋词里的一幅江南小景,令人心动!象乔吉《天净沙.即事》描绘的那样:莺莺燕燕春春,柳柳花花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说到柳,园艺家认为,柳树发芽早落叶迟,是很好的景观树;民谚说,门前栽聊,文运财势往家走;画家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恋人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很多诗人们都对柳树寄予了无限深情,既有“河岸扬柳青青,丝丝弄弄春风”的依依柔情,也有“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的武气豪迈。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大喇叭响起来,博山广播站到了,两扇铁栏花门,左右拾级而上,半个幽静庭院,两座方型大屋,那是当时博山的宣传與论重地,政府的喉舌,外人进不去。

但我知道播音室的大体状况,首先会有一个大型电子管扩音器,麦可风傍边是一个电唱机,堆一些唱片,线路直通站内最高处的大喇叭,它还连通着家家户户的那个小纸喇叭,当时六角钱一个,用大头针固定在家里窗户上面,还要一根细线连一钉子在地下。

一般是播放样板戏和革命歌曲,但大都不太通畅,声音刺耳,有时咝咝啦啦说断就断。有时突然连通,“吱”的一声吓人一跳。那些声音都是从广播站发出来的。直到七十年代,有了半导体收音机后,那个又爱又恨的小纸喇叭才被作废。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南走不远是博山地下商场,它于八五年二月开业,这是博山乃至淄博第一家用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商场,六个字是由当时省委书记高启云题写的,中规中距还不错。到了夏天特别火,因为那时商店大楼还没有中央空调,都愿意来此购物乘凉。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博山地下商场百货部

它共有大小房间二十多个,三千二百多平米,最大房间宽八米、长四十八米半。并且还设有饭店。进门要经过一段小型隧道,渐进温度渐低,在火热的盛夏里,这里可谓别有洞天,清幽凉爽,非常惬意。但不知什么原因,地下商场营业时间不长就关闭了,让人怀念不已。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终于到博山公园了。那是孩子们的乐园,恋人们的天堂,老年人健身娱乐的佳地,摄影爱好者一试镜头之胜景,也是外地人到博山的必游之地。它于一九五六年开工,到六零年基本竣工,占地七十六亩,在李家林墓地原址所建,由阴转阳,可算是“人鬼情未了”。

它依山傍水,亭台楼榭,花鸟鱼池,动物花圃,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不失为城内一处风水宝地。后来又增设了转楼,游艺室,儿童乐园,飞机,大象滑梯等。小时候是二分钱的门票,到了新世纪后,去消了门票,经过扩建改造,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它曾是博山大人孩子的集体记忆,是成长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花园,也是全区人民的精神家园,笑声、倩影、足迹和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交织在了一起,情系魂寄,意义非凡。

我对公园记忆最深刻的是,迎门的青石台阶,依山造势,直登园顶,当时来看,颇为壮观。

 

 

登顶后,可沿公园围墙小道或慢步或小跑,累了可进凉亭歇息,然后凭栏远眺,山城一览无遗,在当时缺少高楼的情况下,可一吐胸中块垒,宠辱皆忘。

其次,喜欢公园的花室花圃,每次步入,令人神清气爽。另外,各种动物也有意思,我最喜欢的是各种鸟舍,即有鹦鹉学语也有孔雀开屏。还有,进园左边那个荷花鱼池也不错,很多人在此留影。

 

小时候的沿河西路这段慢步完了,却仍然有些意犹未尽。我有时想,在传统方位概念中,东部印象总认为比较尊贵、传统、固化和局促,而西部的印象中则充满辽远、放达、浪漫和豪迈。比如:《西游记》,西域,丝绸之路,西行慢记,西部放歌,就连美人也冠作西施、闺房也叫作《西厢记》。

老子出关,也是向西而去,西王母和西天如来都住在西边,就是人走了为他指路,也是指向西方大道!可见西部真是充满着神秘、探索和好奇。这可能是人们从物质到精神、从已知到未知、从此岸到彼岸的向往和期待吧,可究竟期待什么呢?似乎说不太清,陶翁回答的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淄博博山福门桥至公园的路段的历史沧桑

 

 

 

窗外漂起了入冬第一场小雪,那段沿河西路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就因为小时候没有读过《诗经》,所以,到如今话都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