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胡同游丨灯挂胡同:衍生华灯千万盏 火树银花不夜天
聊城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53362348

  春节期间的夜晚,聊城城区东昌路宛如灯河。跨越时空,灯河延伸,临清中洲古城亦灯火通明,而其源头就在灯挂胡同。
  “临清灯挂胡同起源于明代,正是这个胡同内的大小作坊制作各式各样的彩灯,才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中洲古城灯火通明。”4月12日,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说。
  临清灯挂胡同呈东西走向,东与会通街、东夹道街、塘子口胡同相连,西通西夹道街,长60余米,宽2米多。
  “说到灯挂胡同,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灯挂。灯挂,顾名思义就是能挂的灯,灯挂是古代家庭必备的一种灯具。临清制灯作坊的幌子是一个铜灯挂,人们看到铜灯挂,就知道这是一个制作、销售灯的作坊、店铺。所以这条胡同叫灯挂胡同。”刘英顺说。
  灯挂形似大写的“L”,有燃油的、有燃蜡烛的,其制作材料有铜、铁、锡、陶。灯挂中加点文化元素的、高档一点的彩灯,质地有纱、绢、毛头纸、玻璃,样式有官灯、走马灯、人物灯、花鸟鱼虫兽灯。
  民国时期,在临清大寺西街和会通街有几家店铺,琵琶巷孙家制作的彩灯比较有名。临清扎彩匠人中较有名的有常占奎、方老默、孙殿奎、崔子清等。主要产品为纱质方灯,系木框架,可折叠,以纱为罩,纱罩四面彩,供各商会或大商户购买,按顺序悬挂于整条街巷的商铺门前,供游人观赏。
  正月十五燃灯的民俗始于汉代,当时有燃灯祭祀太乙之神的习俗。历代相沿,到了唐代中期已成定俗。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下诏“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在历代中为最长,也使之成为全民性的节日。清代灯节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如今,临清的元宵灯节,除夕开始挂灯,正月十七撤灯,整整十八天。
  “那时候,临清每逢四月庙会和元宵节灯会,城内商业街巷的店铺,个个张灯结彩。”刘英顺说,挂灯于门楣之上,除了照明,还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灯节”达到高潮。
  旧时临清各行各业都要组灯会、搭建灯棚。由会首组织策划、募集费用,然后到灯挂胡同的灯挂作坊去定制灯样。各行会还协调每条街巷悬挂彩灯的数量、式样、起止点等。有别于其他地方,临清的灯棚是由整条街巷搭起来的,当年的锅市街、大寺街、马市街等街巷两边的店铺,在厦子和房檐上,横搭竹竿、木棍,其上挂灯,从胡同这头到胡同那头,就是一个大灯棚。
  明、清、民国时期,临清彩灯远近闻名,每逢元宵灯节晚上,临清中洲古城可谓是一座不夜城,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南至朝城、馆陶,西至邱县、威县,北至德州、武城,东至清平,聊城周边县城的人们,相约结伴来临清观灯。灯节期间,临清城北起弥陀寺胡同(净宁寺),南至灯挂胡同,灯棚连绵数里。
  永清门大街、河西的青龙街,也是观灯的好去处。过去,临清古城内灯市有三处,一是大寺街灯市,二是永清门灯市,三是天桥口灯市。其中,大寺街灯市最大最为热闹。灯市上不仅有卖各式各样花灯的,还有卖各式各样烟花的。灯市上常玩的烟花有起火、钻天猴、老鼠屎、大地开花、转花篮、滴答筋儿等。
  灯挂故事还能“连载”
  走两三条街才能看完
  “临清灯会上绘有故事的纱罩灯,十数盏或数十盏组成一套完整的连环画式的故事。还有大人孩子都喜爱的自动旋转的走马灯,走马灯内容也以连环画故事为主。”临清77岁的市民孙凤真说。
  每一条街巷,又有各自的灯挂故事。大寺街的灯挂故事是西游记,马市街是济公活佛故事,会通街是二十四孝故事,箍桶巷是三娘教子故事。从街巷的这头看到那头,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更长一点儿的故事,则需要走两三条街才能看完。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钢叉会、云龙会、格打会、火铳会、驾鼓会、高跷会、杠箱会,昼夜不停地游走于挂满彩灯的街巷。”刘英顺说,街上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有些买卖做得大的店铺,还在店铺前挂出的彩灯下挂灯谜,猜中者有奖。
  除行会组织的灯棚外,街道两旁的住户,也大都自行挂灯。入夜时分,万盏彩灯高悬于市,火树银花,光照夜空,如同白昼,临清古城万人空巷观灯赏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游人不断,直到正月十七落灯。
  清朝乾隆时期的《临清州志》风俗篇详细记载了临清元宵节灯市的情景:“元夜灯市,旧在永清门、大宁寺、天桥三处。大宁寺内多南人所制宝料犀革及青州琉璃珠子灯,永清门、天桥皆本地剪造楮灯。土人输钱竞卖。元宵三日,各神庙街店,结彩张挂。阖城士女出游,四方来观者甚众。”王俊本《临清州志》记载,“铜三官庙在永清门外以东,每岁正月十五日有灯会”。
  上世纪50年代,临清灯挂胡同里已见不到制作灯的作坊和店铺了。现在胡同里的居民,有的甚至不知道这条胡同原来叫灯挂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