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际博物馆日丨让历史发声 听文物说话
聊城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52932553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我市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现场鉴宝、主题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期提升公众对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角色的认知,唤起人们探寻历史、触达人文、了解文明的热情,从而“让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另外,针对“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命题,本报记者走进博物馆,采访其中的珍贵馆藏,并用拟人手法,让文物“说话”,将其自身所承载的历史及文化故事娓娓道来。
  本报讯5月15日,徐振华拿着收藏多年的藏品来到聊城市举办的“大运甄宝”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现场。经过5位文物鉴定专家认真仔细鉴定,他的藏品被确定为清代道光八年木版印刷的“东阿阿胶说明书”。听到鉴定结果后,困扰徐振华多年的藏品真假问题终于解决了。“原以为就是一张不显眼的印刷品,但是经过专家鉴定和有关知识普及,感觉这张‘印刷品’顿时‘活’了起来,它背后蕴含的阿胶文化很有价值。”他兴奋地说,“今天的专家鉴定给我多年的藏品‘验明正身’啦,我得好好地保存它!”
  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收藏也早已蔚然成风。但是一些藏友手中虽有宝贝,却不知真假,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不甚了解。据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公益鉴定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收藏活动,倡导合法、理性的收藏理念,满足聊城市收藏爱好者的鉴定需求,加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这次鉴定的门类包括陶瓷器、玉石器、金属器、杂项和书画等五个门类。
  城区和各县(市、区)的收藏爱好者拿着藏品来到公益鉴宝活动现场,来自省直、聊城文博系统的专家们用专业的眼光、渊博的文物知识以及独特的鉴赏视角,对藏品进行鉴定,同时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和知识,让收藏爱好者们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中,专家共对清代扇面、宋代油灯、清代玉佩等86件宝物进行了现场鉴定。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可能说的就是我吧。
  我的全名是粉彩荷花秋操纪念杯,目前住在临清市博物馆。我诞生于清代光绪年间,有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美。说着“秋操杯”趾高气扬起来,我的荷花瓣是粉红的,荷叶梗是嫩绿的,杯高5厘米、口径19.4厘米,在花梗背面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是清政府在景德镇官窑定烧的纪念杯。你们看我多么恬静优雅、雍容华贵,我既能使用,又可以观赏,现在成了一件传世的官窑器。
  在我釉胎身上勾画,这是我国制瓷工匠仿于珐琅彩的一种釉上彩彩瓷装饰技艺,始于清康熙晚期,康熙、乾隆间大行于世、风靡大江南北。说白了,这种技艺就是在素胎白瓷上勾画,用毛笔染成深浅层次,如同国画中没骨画法,使玻璃白与彩料融合粉化和乳润,再入窑低温焙烧而成。粉彩瓷器创烧以来,以彩绘洒脱、色彩丰富、生动饱满、自然逼真、立体感强等特点深受大家喜爱。
  再说说荷花杯吧。荷花杯巧借花与梗中空作吸管,作为喝茶饮酒的用具,深受士大夫喜爱,古代称“荷杯”或者“碧筒饮”,在唐代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中就有绘声绘色的描述。
  在河南、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博物馆中,均有我的兄弟姊妹,如荷花吸杯、牡丹吸杯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叫“秋操杯”,其实这源于历史上记载的一次光绪年间的清军秋季操练。
  清代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遭到惨败,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朝野上下不甘屈辱,“强国”呼声此起彼伏。当时出于舆论压力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光绪皇帝力扶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国家兴革而“戊戌变法”,慈禧太后背后操纵袁世凯篡夺兵权,各方势力处于博弈中,但“强军建武”向西方军事现代化靠拢迈进的共识最终还是达成,摒弃大刀长矛,更换洋枪洋炮迅速推进。于是清王朝开始编制新军,举行秋季操练,简称“秋操”。我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粉莲心一片,代表着赤诚的丹心。”
  一百多年过去了,清王朝已在历史尘埃中远去,但我却留了下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我被更多人所了解。大家可以在我身上看到窑工高超的制作技艺,也可以听我讲述那段历史故事。
  在映照出盛唐模样之后,我沉睡了一千多年;在沉睡了一千多年后,我与你款款相遇。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聊城从鲁仲连射书的聊古庙迁到王城,420年后,也就是五代时期的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聊城再次迁址。而我所沉睡的地方正是王城,那时候这里叫博州。
  2020年的冬天,一只铲子惊动了我的沉睡,那一刻,我正在梦中。那是一个很绮美的梦,来自撒尔马罕的粟特人高高地坐在骆驼上,驼队蜿蜒而来,在大唐的土地上,骆驼的长颈上挂着一串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那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有人说,我身上的纹饰弥漫着西域风情。
  在没有沉睡之前,我与主人耳鬓厮磨,主人红润的脸庞、清澈的眼神,还有那弯月般的眼眉和温馨的微笑,都被我收藏在心里。那张脸庞很“唐朝”,丰腴而俊美,神情中有大气磅礴,也有从容不迫。
  等待一千多年,我在博物馆与你相遇,每一张脸庞都是我熟悉的“中国脸”,那一张张“中国脸”传承着同一个基因,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每一位参观者都亲热地与我对视,他们看着我,我也在静静地看着他们,虽然没有言语,但我们心有灵犀,彼此懂得。
  我有一轮清水般的脸庞,一颦一蹙和风云舒卷都在我这里收藏。我的背面有精美的衣裳,兽形纽高高耸起,兽形纽中间有孔,穿上绳子,可以悬挂,也可以手持,一切都听从主人的安排。兽形纽周围分为内外两轮区,其间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只侧伏于地的海兽萌态可爱,海兽周围是枝条蔓延的葡萄、振翮飞翔的雀鸟和蜻蜓。浮雕式的纹饰,让我具有古朴典雅的气质。
  很幸运,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那一面海兽葡萄铜镜同款,不过,它的面径11.9厘米,而我的面子比它大,面径14.4厘米,足以容得下最美的脸庞。
  我从盛唐走来,在出土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另一个辉煌的时代。我仍有一颗澄澈的心,把这个时代映照出最美的模样。
  我在东昌府区博物馆等你,希望你与我相遇的那一刻,活出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