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致城市 创建幸福威海
威海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32704724

  精致城市建设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从3个切入点入手,探索精致城市建设的道路。第一,从精致理念入手。提出“六个精字”的思路,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出台全国首部精致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设立全国首个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都按照精致的要求和标准来优化提升。第二,从不精致的地方入手。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奏好化解城市成长烦恼的“四部曲”。一是解决办证难问题。2018年开始进行摸排,全市有近16万套房屋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办不了产权证,目前已经化解了15.7万套,化解率超过98%。二是解决“半拉子”工程问题。摸排了全市242个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通过腾笼换鸟、破产重整等方式,已经盘活220个。三是解决城市低效用地问题。共排查出40个片区、1.9万亩低效用地,已经完成整治5057亩。四是解决城市管理服务中不精致、不文明、群众不满意问题。去年开始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从空中的视角查找隐藏在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当年就解决了1284个,从细节上提升了城市的精致度。第三,从群众关注的身边事入手。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每年都贴近群众需求办理一批民生实事。近年来,170个老旧小区通过改造“旧貌换新颜”,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问题。推行“暖心食堂”计划,在城区建成47处社区食堂,在农村建成574处老年餐桌,让老年人能够吃上“一顿热饭”。在街头新建215处口袋公园,既满足居民和游客的休闲需要,也聚集起更多人气。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90.7万人,比上次人口普查增加10.2万人,“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率由63.2%提高到70.2%,城市宜居指数保持全国前列,美丽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国全省试点。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扎扎实实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集中力量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等七大产业集群,推动十条优势产业链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两个“双百工程”,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新旧动能转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由291家增加到73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38.8%提高到68.7%,比重全省最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441家,去年创新环境指数位居全省第一。二是“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全市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244家,这些企业创新活力强劲,大部分都有“撒手锏”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去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晋升全省第一梯队。三是“四新”经济比重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3.1%提高到32.6%。四是产业绿色发展特色更加鲜明。高耗能企业、重点污染单位数量全省最少,是全省唯一“能耗双控”考核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的市。
  对外开放新高地效应日益显现。威海充分发挥对日、对韩、对东北亚桥头堡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4449家,按照出口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威海为42.1%,比全省高22.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面对疫情冲击,外贸进出口逆势快速增长,2020年增长15%,今年前8个月增长30.5%。二是外资企业加速聚集。牢牢把握国际资本向产业中高端流动的趋势,积极推动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十三五”期间,成功引进惠普、捷普等世界500强企业,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由1292家增加到1673家,数量排全省第3位,占全省的9.93%;累计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年均增长14.5%。三是对韩开放走深走实。威海在对外开放领域承担着3个国家级试点任务,分别是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我们充分发挥这些试点政策叠加效应,在贸易、投资、服务等多个领域先行先试。创造性推动“四港联动”,威海海港、威海空港与仁川海港、仁川空港实行海陆空联动、物流多式联运,构建起国际物流黄金通道。四是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推动开放型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去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海洋经济特色更加鲜明。威海海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面积的2倍,海岸线长985.9公里,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十三五”期间,在涉海领域同步开展五项试点示范,分别是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国唯一集五项试点于一身的城市。积极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变。在拆解近海捕捞渔船1161艘、压减功率10万千瓦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全市实际经营远洋渔船473艘,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总功率全国第一。建造国内首艘南极磷虾船,建成全国最大的冷链加工物流基地,正在打造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二是海水养殖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全市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占全省的25.9%,海洋牧场面积突破120万亩。在生态养殖、海珍品养殖的带动下,威海海产品年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达到287.3万吨,人均达到1吨左右。三是海洋制造业由海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全市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864家,去年实现产值485亿元。成立全省首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向高端攀升,企业开发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高品质药用海洋蛋白等8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同时,造船、钓具等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也加快转型升级,入选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被评为“中国钓具之都”。四是海洋服务业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成立国际游艇产业研究院,建设运营千公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游艇、垂钓、休闲运动等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生态城市品牌进一步擦亮。去年华夏城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最集约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级荣誉基本囊括,一系列生态环保指标全省最优、全国领先。一是空气质量最优。在全省唯一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去年空气质量9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空气优良率保持90%以上。二是能耗指标最优。“十三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8%,煤炭消费控制工作排名全省第一。三是海洋生态最优。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威海海水浴场全年为优质海水,是全国9个优质海滨城市之一。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7%,沿海城市中比重最高。
  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去年,威海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三五”期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3万元,年均增长6.8%和7.4%;人均存款10万元,在全国排第18位。威海是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人均预期寿命81.5岁,比全国高4.2岁。全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六治一网”社会治理经验全国推广,入选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城市书房数量等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威海是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稳居前列。群众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第一,而且连续13年保持全省前列。
  把精致、幸福、现代化作为统领各方面建设的核心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产业现代化,就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度融合、协同发展,持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争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新经济占比进一步提高,牢牢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城市国际化,就是继续提升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经济国际化、城市人文国际化水平,争取对日韩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稳居全省前列,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新型城镇化,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均衡发展,争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成为全国精致城市标杆和样板。发展绿色化,就是全面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三生共融”空间格局,争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美丽城市。治理现代化,就是全面推行“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大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争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威海。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唯有实干才能交出合格答卷。威海市将聚力高质量发展,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加快建设水平更高、成色更足的“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