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博士硕士为何纷纷田间“展翅”?
淄博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1668051049

  秋去冬来,广袤的大地送走秋日的热闹,迎来才露尖尖角的麦苗,静悄悄将大地染成一片片翠绿。然而,在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00多亩试验基地,仍有不少年轻人仨俩一组,纷纷走进小麦大田、果树行间、简易大棚、棉花地里,挽起袖子、脚踩泥土,聚精会神地忙碌着。
  “在田间劳作的这群年轻人,有的是博士、有的是硕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是怀揣着同样的梦想,投身农业科研。近年来,通过老中青传帮带,他们成长得很快,有的年轻人已小有成就。”在试验基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光明边在田间劳作边说,搞农业科研,不仅要有深厚坚实的理论水平,还必须具备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精神。农忙的时候,农科人员要忙;农闲时节,农科人员也得忙。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旦错过重要研发节点,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的成果可能就白费了。每到刮大风、下雨雪,人们往家跑,我们科研人员却往地里钻,细心观察农作物的细微变化,并采集相关数据,为科研项目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蓖麻项目试验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王超,正在给一片麦田浇水、施肥,样样农活干得得心应手。“我刚工作两年,主要从事蓖麻研究,正在做蓖麻大田里套种小麦试验。”王超边干活边乐呵呵地说,要把科研搞好,首先得把农活干好。
  在一大片麦田里,记者看到一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经介绍,他叫蒋方山,2008年硕士毕业就来到市农科院,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排种、播种、浇水、查看苗情、施药、追肥,观察记载每个材料生长的特征特性,杂交授粉、田间选择……年复一年。“育种材料的种植非常繁琐,一亩地往往要种植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材料,田间的观察记载,小材料的收获不但机械替代不了,就连工人也无法替代,只有自己亲力亲为,才能保证品种的纯度和试验数据的精确。”蒋方山说,他参与选育的“淄麦28”、“淄麦29”小麦品种,同时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现累计推广25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1.3亿余元。
  在果树试验区,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乔峰,正在和同事采集无花果的嫩梢。“我们截取发育正常、无病虫害、未木质化的幼嫩新梢,进行实验室组织培养、诱变育种,进而获得脱毒种苗、新种质资源。在栽培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北方无花果露天种植安全越冬措施。”
  在一片棉花试验田里,赫然立着一位高约1米9的小伙儿,正在指导两名工人。经介绍,他是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团队成员边文波,近期,被抽调参与中农数院筹建工作,趁周末休息时间,来到试验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科研成果好不好用,只有真正结出‘果实’才知道。我们到基层一线,除了开展技术服务,还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真实需求,进而找准科研攻关方向。”在试验基地,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陈昱利深有感触地说,他长期从事特色作物育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注重科研项目与实际生产有机融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先后荣获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等15个奖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积极打造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平台,通过业务培训、承担课题、学术交流、一线蹲苗、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等多种方式,大力实施“老中青传帮带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培养行动,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淄博市农业科研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提供内生动力。几年来,先后引进紧缺专业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31名。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已成为新一代淄博农科人为之奋斗的青春梦想。